1 Coffee can be tea

 

你對於品嚐咖啡的想像是什麼呢?

 

週六夜晚來到華山的 COFE 期間限定店,坐在吧檯邊,這次品嚐課一開始,前方吧檯手霸子率先拋出這樣的問題,讓我們在紙上畫下或寫下自己對於咖啡品嚐的想像。

 

 
 

同樣來參加活動的其他人,對於咖啡都有一定的熟悉,像是咖啡的沖煮、研磨、豆子產地,也彷彿透過咖啡認識世界。當時匆促塗寫不出什麼特別有意義的內容,對我而言,平時習慣喝一杯手沖或拿鐵,咖啡是一種媒介,透過咖啡館認識不同城市或街坊,也透過咖啡開展不同的文字聯想。

 
 
 
 
第一種咖啡,木托盤上放著兩杯熱飲,只知道其中一杯是咖啡。一深一淺的杯盞,一淡一濃的味道,揉合了花草氣息,一杯是輕柔的淡雅,另一杯裡是濃郁的舒展,喝起來像是茶,後者多了點令人聯想中藥的氣味,像是某種神秘藥草調製的飲品。

 

揭曉後,才知道這是以咖啡葉製成,也接著品嚐到第二種,冷泡手法的咖啡茶,涼冷裡透出更多個性,口感又更為明亮,會讓人忍不住想要配上一口糕點,再好好品飲的滋味。

 
 
 
 
 
 
2 Coffee can be dried fruit

 

不只「喝」咖啡,最令人驚艷的是「吃」咖啡。

 

第三種、第四種品嚐咖啡的方式,在一片綠意裡搭襯玻璃皿的時刻,引起大家的驚嘆!這次活動也特別選用台灣產的咖啡,也提供台灣和外國的咖啡果乾、可可脂,讓吧檯邊的大家實際品嚐,將咖啡豆製成蜜餞般,如同居家零食果乾的可口上癮。

 
 

意想不到的是,以咖啡糖漿、研磨成碎片的咖啡果乾,佐上糯米糕的驚喜美味!近似於龍眼乾的濃郁香氣,甜鹹的黏,咖啡糖漿的蜜,也像是某種曾經吃過但一時想不起的台灣傳統糕粿,陌生又熟悉,捨不得太快吃完的留戀。
 
 
 

至於米白色的可可脂,兩種同樣是奶油般的融化感,台灣的呈現較為強烈豐富的味道,在口中融開時迸發,外國的則是呈現平穩一致的味道。當大家好奇為什麼,經 COFE 的闆娘顧瑋解釋才知道,味道取決於原料本身的質量、油脂萃取的精製程度。

 

不免聯想到在日劇裡看過的,「料理是科學。」料理來自於無數前人的實驗,透過不同食材、不同料理手法,演繹如此多元而精彩的食飲風味。

 
 
 
3 Coffee can be COFE bar

 

不是巧克力,是咖啡。顛覆了既有的咖啡新嘗試,形狀如巧克力的 COFE Bar,類似於巧克力作法,即是第五種咖啡的品嚐。

 

錯覺裡吃的是巧克力,其實吃的是咖啡。再度回歸到咖啡豆,三種皆是台灣的咖啡,第一個有著令人親切的咖啡香氣,微苦又更多的甜,像是初熟的少女;第二個顯得奔放的味道,似是某次手沖的肯亞但不一樣,是鮮明的個性女子;第三種則是多了種鹹香,深濃的顏色也彷彿入了味道,那是諳於世事的成熟風韻。

 
 
 
在尾聲,由大家票選喜愛的咖啡豆,手沖出我們熟悉的一杯咖啡。意外幾乎都同樣喜愛第一種,透亮的色澤,溫暖的香氣,如同剛剛入口那一片 COFE Bar,在不同的樣態裡,翩然著美好。

 

再度執起紙筆,對於咖啡的想像有了更多豐富的畫面——不再只是一口咖啡杯,手沖或拉花,而是從咖啡葉、咖啡葉,延伸出更多新穎的味覺,在台灣開枝散葉、熟成果實,能是咖啡、能是茶、能是食材,繽紛了世界的餐桌與舌尖。

 
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
    Jenny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